业务知识库
查看更多
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有什么?
<p style="text-align: left;"> 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对孕妇本身的危害,往往会导致孕妇出现一些相关的糖尿病的症状,包括口渴、尿频、身体逐渐地消瘦或食欲亢进及其他一些慢性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2、对胎儿的影响,会导致死胎、流产以及巨大儿、葡萄胎、胎儿畸形等情况的发生。另外,胎儿出生后,也可能会患有糖尿病同时出现低血糖症。</p>
选对、吃对蔬菜有助更好控糖
<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要选对、吃对蔬菜。</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是选择低能量、高纤维的蔬菜,如菠菜、油菜、芹菜、空心菜、西蓝花、茼蒿、甘蓝等。这些蔬菜不仅所含能量低,还富含膳食纤维,能有效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从而保持血糖平稳。此外,黄瓜、苦瓜等蔬菜也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二是坚持少油、少盐的烹饪原则,采用清蒸、清炒、凉拌等烹饪方法,以最大程度保留蔬菜的营养成分。同时,烹饪蔬菜时,要少放糖以及酱油等含糖调料,以免增加糖分的摄入量。</p><p><br/></p>
想生个胖娃娃?小心胎儿过大有健康隐患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巨大儿是什么?</p><p style="text-align: left;"> 正常来说,新生儿的体重应在3000克左右。对于准妈妈而言,巨大儿(体重达到或超过4000克)的分娩通常伴随着风险。第一,因为巨大儿的头大且坚硬,母亲极易出现难产。第二,巨大的胎儿会造成宫腔容积过大,在分娩结束后,往往成为子宫复旧(妊娠子宫自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的“拦路虎”。第三,胎儿体重大、分娩时间长,会影响产妇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量增加,使本就压力非常大的子宫雪上加霜。</p><p style="text-align: left;"> 另外,巨大儿由于自身体重严重超标,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会呈现一种肥胖状态,且容易因肥胖导致某些疾病,如儿童期糖尿病等,甚至还会因肥胖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因此,生个“大胖娃娃”并不是件好事。</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为什么会出现巨大儿?</p><p style="text-align: left;"> 调查显示,一部分巨大儿的父母身材高大、体格健硕或体重超重,因此这部分巨大儿通常是由其家族基因决定的。而与家族基因无明显关联的巨大儿,诱因多为准妈妈在孕期营养过剩。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孕妇是一个人吃两个人的饭,吃得越多对孩子越好。于是,部分准妈妈整个孕期毫不忌口,大鱼大肉不断,再加上迷信广告里推销的各种营养品,“花式”进补,导致自身体重严重超标,胎儿体重也随之超标。因此,建议准妈妈的餐饮应搭配合理,控制高糖、高脂食品的摄入量,少食多餐。同时,准妈妈还应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以及钙、铁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的食品。若准妈妈进行孕期产检时,检出胎儿体重过大的情况,应当遵循医嘱,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早日让胎儿体重回归正常范围。 </p><p style="text-align: left;"> 另外,妊娠糖尿病也是导致胎儿体重较大的罪魁祸首之一。妊娠糖尿病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怀孕前就已确诊为糖尿病者;另一种是在妊娠期诊断的糖尿病孕妇。后者往往与孕妇的饮食习惯有关,且容易被人们忽略。女性怀孕期间,身体对糖分的吸收能力增强,而代谢能力有限。如果准妈妈喜甜又不忌口、不运动,就会导致大量糖分无法代谢,造成血糖升高。还有一部分准妈妈爱吃水果。水果确实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效减轻妊娠反应,促进食欲,对胎儿的健康成长有利。但大量摄入水果可能导致果糖摄入量过高,从而诱发妊娠糖尿病。对于妊娠期的合理饮食,营养学家推荐的健康方案是:1杯牛奶、2个鸡蛋、150克肉类、400克主食、500克蔬菜水果,外加适量食用油和豆制品。</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孕妈如何健康饮食?</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为了预防巨大儿的出生,准妈妈的健康饮食是关键。准妈妈在孕早期往往食欲不佳,到了中期才有所好转,胎儿的发育也需要准妈妈补充足量的能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开吃。因此,准妈妈在饮食上要注意以下5点: </p><p style="text-align: left;"> 第一,量要有所节制,尤其是米、面、薯类食物,每日400克即可,切忌贪食高糖、高脂的食物。 </p><p style="text-align: left;"> 第二,食物种类多样化,摄入食物以蔬菜、豆制品、瘦肉、鱼、蛋、奶为主。孕中期可以实行少食多餐原则,每日吃5~6顿,八分饱为宜,平时无饥饿感即可。 </p><p style="text-align: left;"> 第三,含铁和含钙量高的食物应摄入充足,如牛奶、鱼、虾皮、蛋黄等,保证足够的矿物质供应。 </p><p style="text-align: left;"> 第四,脂肪要按需摄入,并可进食一些坚果,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占比。 </p><p style="text-align: left;"> 第五,保证蛋白质供给,最好多吃一些五谷杂粮和豆制品,增加植物蛋白质摄入,确保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 </p><p style="text-align: left;"> 对于巨大儿的预防,除了遗传因素不可控,其他不利因素可以概括为一条,即饮食不当。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也为了孕育健康的宝宝,预防巨大儿的出生,准妈妈应当遵从“管住嘴、迈开腿”的指导思想,孕期合理饮食,以营养供给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要即可。</p>
中医馆的基本设备有哪些?
<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ang="zh-CN"> <span lang="zh-CN">按照《申博体育
中医馆设置标准》,中医馆的</span>基本设备<span lang="zh-CN">有</span>诊台、诊床、脉枕、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污物桶、
空气消毒设施等。</span></p>
关于“登革热”的这些事,你我需警惕!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什么是登革热?</p><p style="text-align: left;">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登革热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四个血清型、同型之间的病后免疫力稳定而持久。登革热在自然条件下只存在于人、猴及伊蚊三种宿主身上。本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p><p style="text-align: left;"> 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雌蚊叮咬了带有病毒血症的病人和猴类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经8 -10天的潜伏期,再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伊蚊感染后无症状但可终身携带和传播病毒,并可经卵传递给后代。</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登革热有流行季吗?</p><p style="text-align: left;"> 由于本病系由伊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登革热临床表现?</p><p style="text-align: left;"> 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三痛”(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剧烈酸痛)、“三红症”(面、颈、胸部潮红)、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登革热如何预防?</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p><p style="text-align: left;"> 1.清: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物。闲置的容器翻转倒扣放置于防雨场所,保持干爽、干净的卫生环境。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p><p style="text-align: left;"> 2.换: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阴、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定期清洁水箱、花盆等容器,避免水积聚成为蚊子繁殖的地方。</p><p style="text-align: left;"> 3.排:排清所有可能孳生蚊虫的积水,包括门前屋后的沟渠积水,空调积水,饮水机托盘积水,阳台可积水容器的积水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消灭身边的成蚊</p><p style="text-align: left;"> 1. 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p><p style="text-align: left;"> 2. 切勿向运作中的电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喷射杀虫剂,以免发生爆炸。</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做好个人防护</p><p style="text-align: left;"> 1.隔:窗户装防蚊网或纱窗,如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其他防蚊设备。</p><p style="text-align: left;"> 2.避: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工作应穿着长袖上衣及长裤,尽量选择浅色衣裤,尽量避免裸露皮肤。</p><p style="text-align: left;"> 3.驱:外出游玩时,随身携带驱蚊手环,表露的皮肤和衣服喷洒或涂抹蚊虫驱避剂。</p><p style="text-align: left;"> 4.灭:房间内可使用驱蚊产品,如蚊香、灭蚊拍、防蚊灯、驱蚊液、驱蚊膏等装备进行灭蚊,适时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p><p style="text-align: left;"> 5.有症状及时就医:若有登革热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p>
腹泻原因有哪些?
<p style="text-align: left;"> 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p><p style="text-align: left;"> 感染性腹泻:</p><p style="text-align: left;"> 多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细菌以及病毒感染。比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它们会破坏肠道正常功能,导致食物残渣加速排出。</p><p style="text-align: left;"> 非感染性腹泻:</p><p style="text-align: left;"> 肠道问题。比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肠白塞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大动脉炎等),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p><p style="text-align: left;"> 全身系统疾病。比如糖尿病,甲亢,肝胆胰疾病(胆囊炎、胰腺炎、肝硬化等),肾上腺功能减退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药源性腹泻。比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常用的胃药质子泵抑制剂,双胍类降糖药,高血压药物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吃了不合适的食物。比如有“肠易激综合征”的人,吃了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饮食“贪凉”,加重胃肠道负担,乳糖不耐受的人,喝了牛奶等等。</p>
蚊子都藏在家里这些地方!教你三招,蚊子不敢进家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蚊子被称为“人类第一杀手”,能够传播登革热、疟疾等多种传染病,至今全球因蚊虫叮咬,感染疾病人数已达数亿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蚊子都喜欢藏在家里这些地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有积水的地方就会有蚊虫;</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家中最常见的有:水培植物,花盆托盘、饮水机等托盘,闲置盆盆罐罐,杂物和垃圾。</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阴暗潮湿的卫生间死角。</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垃圾桶加盖,盛水容器封盖,清扫废弃容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倾倒花盆托盘积水,水生植物定期换水,填平坑洼;</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疏通沟渠,排出废弃轮胎积水,空调外机积水清除;</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4.水池投放柳条鱼,雨水井、集水井投药控制(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教你三招,蚊子不敢进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使用蚊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使用驱蚊灭蚊产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驱蚊喷雾、驱蚊手环、驱蚊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电蚊拍、灭蚊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电蚊香、蚊香。</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关好门窗和纱窗。</p>
关于乙肝,这些“肝货”你一定要知道!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什么是乙肝?</p><p style="text-align: left;">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临床表现有肝痛、食欲不振、乏力等。其实,乙肝病毒并不直接杀伤肝细胞,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细胞免疫应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的主要诱因,而炎症坏死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是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因素。我国现有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3000万例,慢性乙肝感染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在我国由乙肝病毒引起的原发性肝硬化和肝癌,占比达到60%和80%。</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乙肝的临床表现?</p><p style="text-align: left;"> 1. 全身症状:乏力、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无精打采</p><p style="text-align: left;"> 2. 消化道症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p><p style="text-align: left;"> 3. 黄疸:观察小便有无发黄,检查眼的巩膜部位(白球仁部位),检查皮肤和黏膜</p><p style="text-align: left;"> 4. 肝脾肿大</p><p style="text-align: left;"> 5. 肝区疼痛</p><p style="text-align: left;"> 6. 肝掌、蜘蛛痣</p><p style="text-align: left;"> 肝掌的特点是:患者双手掌两侧边缘及手指会出现红色斑点、斑块,用力按压后褪色,放松后又立即恢复原状,且长期存在,有的患者脚底也会出现肝掌。</p><p style="text-align: left;"> 蜘蛛痣出现的数目不等,多在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部位,大小不一,直径有帽针头大小,也有大到厘米以上,若用针尖或牙签压迫蜘蛛痣的中心,其辐射状小血管网即褪色,放开后立即恢复原状。</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乙肝是如何传播?</p><p style="text-align: left;"> 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密切生活传播、医源性传播等。因此大家在正常的社交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没有血液暴露,一起吃饭、握手、拥抱等),一般是不会传染乙肝病毒的。</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乙肝如何预防?</p><p style="text-align: left;"> 1.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乙肝病毒的高危感染人群,建议尽早接种疫苗。</p><p style="text-align: left;"> 那很多人觉得自己小时候或者以前接种过乙肝疫苗是不是就不用接种了呢?</p><p style="text-align: left;">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乙肝抗体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纪的增长慢慢衰退或者减弱的,只有乙肝两对半或者部分医院免费的乙肝表面抗体检测才能得知自己是否还有乙肝抗体。</p><p style="text-align: left;"> 2. 除了接种乙肝疫苗外,针对HBV传播途径,做好个人防范,也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措施。</p><p style="text-align: left;"> (1)避免使用共用注射器:如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注射毒品;到正规医疗机构输血、使用血液制品、纹身、穿刺、口腔诊疗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如多个性伴侣或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p><p style="text-align: left;"> (3)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递须刀、牙刷、刮胡刀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如何加强疫苗接种?</p><p style="text-align: left;"> 1.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有哪些?</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成年高危人群。</p><p style="text-align: left;">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剂,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剂疫苗后,在第一个月和第6个月时注射第2剂和第3剂。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p><p style="text-align: left;"> 接种剂量: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每次10ug,成人每次20ug。</p><p style="text-align: left;"> 2. 抗体低于多少需要补加强针?</p><p style="text-align: left;"> 通过注射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不是永久存在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滴度会慢慢下降的,当检查发现抗体滴度(乙肝表面抗体)<10mIU/ml或乙肝两对半全阴性:应积极注射乙肝疫苗加强针。</p><p style="text-align: left;"> 3. 打了疫苗没有抗体怎么办?</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可以适当用一些提高免疫的食物或药物,或者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ug)或剂次;对0、1、6个月程序无应答者可接种1剂60ug或3剂20ug乙肝肝炎疫苗,并于完成第2次接种程序后1~2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如仍无应答,可接种1剂60u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p><p style="text-align: left;"> (2)乙肝表面抗体为10-99mIU/ml或乙肝两对半中仅有乙肝表面抗体为“弱阳性”、其他均阴性。一般不需要,出于个体保护目的或是心理安慰,亦可选择加强一针。</p><p style="text-align: left;"> (3)乙肝表面抗体≥100mIU/ml:不需要接种。</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般认为,乙肝疫苗免疫成功后,免疫保护至少可持续15~20年,期间无需进行加强免疫;但慢性乙肝感染者家属、肾透析病人等高危人群,仍建议定期进行检测,如发现抗-HBs消失或低于保护水平(10mIU/ml),建议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p>
除了多吃饭,孕妇还需要知道这些孕期营养指南
<p style="text-align: left;"> 孕妇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着胎儿的成长和发展。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胎儿智力发育受损、低出生体重或早产等问题,这通常是因为孕妇自身的营养摄入不足或是有挑食的习惯,导致无法满足胎儿正常生长所需的关键营养素。那么,孕期究竟应该怎么补充营养?我们一起来看看。</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孕早期营养要点</p><p style="text-align: left;"> 孕早期(大约前三个月),胎儿的增长相对缓慢,此时对营养的需求不是很高,但仍需要注意均衡饮食。从第5至6周开始,许多孕妇会经历早孕反应,这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p><p style="text-align: left;"> 1.选择开胃食物:</p><p style="text-align: left;"> 口味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是首选。烹饪方式多样化,减少禁忌食物,鼓励少量多餐。</p><p style="text-align: left;"> 2.保证碳水化合物摄入:</p><p style="text-align: left;"> 每天应摄入约200克的淀粉类食物,确保足够的能量供应。(特殊情况处理:如果完全无法进食,则需要通过静脉补充至少150克的葡萄糖,以防脂肪分解产生酮体。)</p><p style="text-align: left;"> 3.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适量补充叶酸、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有助于缓解孕吐症状。</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孕中期营养建议</p><p style="text-align: left;"> 进入孕中期(第13至27周),胎儿进入快速生长期,母体也需要储存一定的能量。这一阶段,推荐增加以下营养素的摄入:</p><p style="text-align: left;"> 1.蛋白质和热量:额外增加15克蛋白质和200千卡热量。</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微量元素与维生素:钙1000毫克、铁25毫克、锌16.5毫克、维生素A 900微克、维生素B1 1.5毫克、维生素B2 1.7毫克、维生素B12 2.6毫克、维生素C 130毫克、叶酸600微克。</p><p style="text-align: left;"> 3.膳食建议:</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增加鱼、禽、蛋、瘦肉和海产品的摄入量;</p><p style="text-align: left;"> (2)提高奶制品的消费,同时多吃富含铁质的食物;</p><p style="text-align: left;"> (3)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控制体重的合理增长;</p><p style="text-align: left;"> (4)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孕晚期营养指南</p><p style="text-align: left;"> 孕晚期(第28周至分娩),胎儿的大脑发育达到高峰,对必需脂肪酸(如α-亚麻酸)的需求增加。同时,胎儿还会加速钙和铁的储存,以备出生后使用。</p><p style="text-align: left;"> 1.营养需求:继续增加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尤其重视优质蛋白质。</p><p style="text-align: left;"> 2.特别提示:</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增加富含α-亚麻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和坚果;</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加强钙和铁的补充,满足胎儿和母体的需求;</p><p style="text-align: left;"> (3)控制脂肪和糖分的摄入量,避免胎儿过大。</p><p style="text-align: left;"> 总之,孕期饮食应该全面均衡,避免偏食。同时,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是非常重要的。</p>
什么是登革热?如何预防登革热?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一、登革热是什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由于会引起剧烈疼痛,又被称为“断骨热”,属于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其高发季节为夏秋季,一般从5月开始逐渐增多,8月至10月为发病高峰期。</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二、登革热通过什么途径传播?</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主要遵循“患者→伊蚊→其他人”的模式,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8—10天的增殖后,才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p><p style="text-align: left;"> 1.感染源:已感染登革病毒的人是主要传染源,无论是否出现症状,这些感染者可能在出现症状之前、期间或之后传播病毒。</p><p style="text-align: left;"> 2.蚊子叮咬:伊蚊叮咬带登革病毒的人后,病毒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p><p style="text-align: left;"> 3.病毒在蚊子体内的增殖:登革病毒在蚊子体内繁殖,尤其是在蚊子的唾液腺中。</p><p style="text-align: left;"> 4.再次叮咬传播:被感染的伊蚊再次叮咬其他未感染的人时,病毒通过蚊子的唾液传播给新的宿主。</p><p style="text-align: left;"> 5.人际之间的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疾病,伊蚊是传播媒介。</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三、感染登革热后会出现什么症状?</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严重头痛、眼球疼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等。我国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数为5—9天),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即隐性感染者)。</p><p style="text-align: left;"> 1.突发高热:登革热的典型症状之一是突发高热,并伴有畏寒,体温可在24至36小时内升至39摄氏度或40摄氏度,由于血管扩张而呈现“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头痛疼痛:患者常出现头痛,通常在发热后出现,并可能持续数天。</p><p style="text-align: left;"> 3.眼部疼痛:患者可能出现眼部疼痛,这可能是由于病毒对眼部组织的影响所致。</p><p style="text-align: left;"> 4.肌肉和关节痛:患者常出现肌肉和关节痛等症状,通常在发热后出现,并可能持续数天。</p><p style="text-align: left;"> 5.皮疹:患者可能出现皮疹,通常在病程的5-7天内出现。皮疹可能是多样性的,包括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这些皮疹通常不高出皮肤,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并可能伴有瘙痒感。</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四、如何预防登革热?</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措施在于“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要全面清除蚊媒孳生的环境。</p><p style="text-align: left;"> 1.清除积水:伊蚊的幼虫依赖于水环境进行孵化和生长。因此,所有可能积水的场所,如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空瓶罐等,都需被清除或倒置,确保没有幼虫生存的环境。室内外闲置的可贮水容器都应当清除或倒置,避免为蚊虫提供繁殖地。不应将各种缸罐、轮胎、花盆(包括花盆底部)、水桶、瓶子、锅盖、竹筒等可贮水容器露天存放,防止积水成为蚊虫的孳生地。定期开展房前屋后、室内外的卫生大扫除,彻底清理杂物和各类垃圾。水生植物每3-5天换水一次,同时清洗植物根部以及瓶底和花盆底盘。尽量使用泥、沙替代清水来养殖植物,以减少蚊虫孳生的机会。</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定期灭蚊: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蚊子数量,建议使用卫生杀虫剂来消灭成年蚊子,特别是针对“花斑蚊”(白纹伊蚊),它们主要在白天活动。这种蚊子的活动高峰期通常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上午8时至10时和下午4时至7时。因此,选择这两个时段进行灭蚊工作,可以最大化地提高灭蚊效果。</p><p style="text-align: left;"> 3.避免蚊虫叮咬:房间应装置防蚊网,睡觉或者晚上休息应挂蚊帐。外出活动时,应在外露的皮肤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避免在蚊子出没频繁的树荫、草丛、垃圾站等地方逗留,预防被蚊子叮咬。</p><p style="text-align: left;"> 4.外出旅行预防建议:</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出发前,了解目的地登革热风险,尽量避免到有登革热疫情的地区旅游。携带驱蚊剂和防护用品,如长袖衣服、长裤和帽子。</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入境时,如出现发热症状,应主动进行健康申报,配合海关卫生检疫人员进行相关检测。</p><p style="text-align: left;"> (3)返回后,若两周内出现登革热疑似症状,如发热、头痛、关节痛,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有助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为减少疾病传播,请配合当地疾控部门和街道工作人员的调查与防蚊灭蚊工作。</p>